第(1/3)页 书接上文: 话说自古以来,群雄逐鹿一直都是男人的游戏。 但不知道是不是五代时期天下男儿的英雄气都耗尽了。 最后竟然出现了两个女人逐鹿天下局面,堪称是千古第一奇景! 《梦华录》中,各方势力之所以暗中散布皇后失贞的谣言,而不是直接在朝堂上对皇后刘娥口诛笔伐,便是因为当时刘娥的权势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后宫了。 因为刘娥天性机敏聪慧、通晓史书,并且政治天赋奇高。 故此刘娥被封为皇后之后,便一直为真宗所倚重。 并且因为真宗体弱多病,后期大宋的朝政多由刘娥裁决。 时间一久,刘娥的势力自然也就从后宫渗透到前朝。 而当时辽国皇后萧燕燕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 早在辽景宗在位期间,身为皇宫的萧燕燕就参决军国大事。 好巧不巧的是,身为辽国皇帝的耶律贤与宋真宗一样,也是身体多病。 从这个角度来看,皇帝这个职业倒是与体育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话又说回来,萧燕燕与刘娥虽然先后开始了临朝摄政、女主天下的生涯。 但两人实际上并不是一辈人! 统和二十二年,萧燕燕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亲征伐宋,最后与宋朝达成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是大宋的耻辱,却是萧太后的功勋,辽国的荣耀。 按照盟约,当时的辽国皇帝称真宗赵恒为兄,而真宗皇帝则称萧太后为叔母。 也就说是按照辈分,身为真宗皇后的刘娥,得叫萧太后一声婶婶。 所以相比于萧太后,刘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算是晚辈! 因此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学习前辈的成功经验也罢,刘娥和萧太后确实有颇多相似之处。 萧太后摄政27年,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骊,南攻大宋,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辽国从中衰逐步达于鼎盛。 可以说是辽国当之无愧的中兴之主。 而刘娥临朝称制期间,虽然屡屡身穿帝王龙袍处理政务,使得朝堂颇多非议。 但即便是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富弼等名臣,都不得不承认“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甚至司马光都曾经直言道: 母后称制,内外肃然;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能让这些嘴硬的文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可见刘娥的功绩确实不假。 当然,刘娥之所以能让这些文人士大夫们心服口服,其实也是对比出来的。 毕竟谁让真宗皇帝做得太拉胯了呢。 “天书奇观运动”就不说了,直接就是一场闹剧。 无力掌控朝政,放纵党争,则更凸显他无能懦弱的本质。 不过最离谱的是他在位时搞出了一个“澶渊之盟”,又弄出了一个“西夏”之后,竟然还有脸封禅泰山。 此举不禁让当时的朝野文人大为恶心,甚至就连高飞没穿越那会儿,不少文人大儒对此依旧耿耿于怀。 毕竟当年儒家可是好不容易才忽悠始皇帝来了一次封禅泰山,让始皇帝变相的给儒家站台,才使得后世帝王自此都有封禅情怀。 要知道封禅一说本就是源于儒家思想。 当年始皇帝在位时,百家尚有遗存。 但唯独儒家认为新皇即位需要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争得就是最高法统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这也是为什么齐鲁儒生们会想法设法编造了一个“上古七十二圣王泰山封禅”的说辞。 只是自从真宗皇帝成功从泰山封禅而归之后,泰山在不少文人心中的光环便破灭了。 故此在道君皇帝继位之前,大宋民间就已经有不少胆大包天的文人质疑“七十二圣王封泰山”的真实性了。 因为这些闲得没事儿的文人,在查阅了诸般古籍之后发现“七十二圣王封泰山”一说竟然是从秦朝开始才有记载的。 甚至他们还能精确到具体的年份。 简单来说,“封禅”一说是从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始皇帝第二次东巡的那一年才出现的。 即便《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史料文献记载了“七十二王封泰山”这一说法,但那都是秦朝灭亡之后的古籍。 所以当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漏洞开始越来越大。 虽然大宋的文人不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呀! 换位思考之下,很多事情自然就显而易见了。 于是当道君皇帝继位之后,大宋民间大儒已然普遍认为“泰山封禅”非始于上古圣王无怀氏,而是始于秦始皇。 不少大儒在书院授课时,更是直接驳斥所谓“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恶儒之见”,“不在诗书,乃小人阿谀捏造”。 不得不说,大宋养士百余年却是将文人的胆子越养越大了。 某些人连儒家自己的先贤长辈都不放在眼里了,该骂照样骂!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效果上来说,“泰山封禅”堪称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营销了。 齐鲁儒生靠着这一编造的谎言,加上始皇帝的站台,自此将儒家的根子彻底深入皇权最核心的部位,使得相貌平平的泰山自此成为五岳之首。 由此可见,从很久以前营销和包装就已经很重要了! 而关于营销和包装,宋人的生意手段其实已经和现代人差不多了。 …… 翌日,《梦华录》片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