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未央宫里发生的事,外界并不知道。 刘彻和他的文武大臣,再怎么为一篇文章振奋,怎么计划着要将此文传遍大汉每一个角落。 也改变不了长安街某个无名茶楼里,比试还在继续的事实。 褚由被《大汉少年颂》刺激得心神激荡,也不由自主的挥毫成就一篇歌赋。 同样歌颂大汉河山,歌颂将士用命,同样的文采斐然。 但有《大汉少年颂》珠玉在前,再看褚由的文章,不免就有些太平。 就和乐府里那些歌功颂德的歌赋并无二致,反而因为《大汉少年颂》的平实真诚,而显得有些油腻了。 说到底,格局不同。 此时的人喜欢歌颂皇帝、歌颂学者、歌颂名将。 但唐奇,歌颂的是千千万万的少年人! 褚由的文章或许能让龙颜大悦,《大汉少年颂》却能让几乎所有汉人,从血脉中激荡起对大汉的认同! 要知道现在是西汉,“汉”这个字符的影响力,远没有后世那么深远。 所谓“汉人”,真的就是指“汉朝人”而已。 可想而知,《大汉少年颂》一旦传开,当无数热血少年鲜衣怒马,唱着“壮哉我大汉少年”为国效力之时。 “汉”的认同,将会达到制高点! 这就是格局不同。 至于唐奇本人选择“默写并修改”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是真的深谋远虑,还是纯粹为了帅他一波。 反倒不重要了。 褚由也不矫情,直接道:“先生胜,学生心服口服。” 并朝唐奇行了一礼,后退一步表示认输。 从“侯爷”到“先生”,可见待遇明显提升了不少。 毕竟博士们理论上都是太学的老师,叫先生似乎也不为错。 至于刚见面的时候为啥不叫。 有些事,太较真就不好了。 唐奇笑眯眯的:“见笑见笑,还有要比的吗?” 众太学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 其实《大汉少年颂》出来之后,这帮人就知道被人耍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