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孩子咳完那口痰,胸口明显起伏得顺畅了些,小脸上的憋闷劲儿散了大半。他眨巴着湿漉漉的眼睛,先是怯生生地看了看方言,又转头望向奶奶,小嘴唇动了动,喉咙里挤出一丝微弱又沙哑的声响:“奶……” 就这一个字,轻得像根羽毛,却让奶奶瞬间红了眼眶。她一把抱住孩子,声音哽咽:“哎!哎!我的乖孙!能出声了!能出声了!” 周围的老乡们瞬间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响的惊叹: “真能说话了!这才多大一会儿啊!” “先前半个月都没声儿,这针一扎就管用,太神了!” “我家那口子嗓子哑了好几天,方大夫也给瞧瞧呗!” 周大海笑得嘴都合不拢,对着方言连连竖大拇指: “方大夫!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比戏文里的神医还灵!这下老乡们再没啥好嘀咕的了,您这诊台怕是要被踏破门槛咯!” 方言摆摆手,对着孩子奶奶说道: “痰顺出去就松快了,药记得按法子煎,加两颗冰糖。这两天别给孩子吃甜腻、辛辣的,多喝温水,煮点梨水给他润润喉最好。” “哎!哎!都记着了!”奶奶连忙点头,抱着孩子站起身,对着方言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啊方大夫!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孩子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对着方言含糊的说了一声:“谢……”。 方言揉了揉他的脑袋,说道: “别客气,现在先别说话,这会儿还没好利索呢。” 收回揉着孩子头顶的手,他视线重新落回银针上。 此时针下的沉紧感愈发明显,他指尖轻轻搭在针柄上,极细微地调整了一下角度,天突穴旁的银针微微向内偏了半分,合谷穴的针则轻轻捻转了一圈,幅度小得几乎看不见。 “小朋友,忍一下,马上就好。” 孩子原本还仰着小脸看他,听到这话,小脑袋往奶奶怀里缩了缩,却乖乖地没再动。刚咳出痰的喉咙里还带着点痒意,他忍不住抿了抿嘴,喉咙里发出“唔”的一声轻响,不再是之前那种憋闷的“嗬嗬”声,倒多了几分清亮。 不过十几秒,孩子突然又轻轻咳了两声,随着咳嗽,又有一小口稀薄的白痰被他咳了出来,奶奶赶紧用帕子接住。 咳完后,孩子吸了吸鼻子,小眉头彻底舒展开,甚至还主动咽了口唾沫,先前干裂的嘴唇也润了些。 “感觉怎么样?嗓子还堵得慌吗?”方言在针柄上轻轻一搭,感受着针下的反馈。 孩子眨了眨眼,看了看奶奶,又看向方言,小嘴唇动了动,这次没再刻意用力,就发出了一声稍清晰些的“不……堵”。 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比刚才那声“奶”连贯了不少,也有力了些。 奶奶惊喜地拍了拍孩子的背: “听见没?说不堵了!方大夫,您这针也太神了,这才多大一会儿,说话都利索了!” 周围的老乡们又开始小声赞叹,有几个年纪大的更是忍不住往前凑了凑,想看得更清楚些。 周大海站在一旁,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对着身边的杨援朝低声道: “这才叫真本事,一点不含糊!” 杨援朝差点翻白眼,刚才周大海可一点不相信方言。 方言见孩子气息平稳,眼底也有了些神采,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捏住针柄,轻轻一旋一拔,动作快而稳,两根银针先后从穴位上取出。 他用酒精棉在针孔处按了按,说道道: “好了,针取下来了,回家乖乖喝药,明天声音就能更亮堂。” 这时候安东刚好取药回来,把装着中药和冰糖的粗布袋子递过去,方言补充道: “煎药的时候记得先泡一刻钟,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二十分钟就行,别煎太久。” 奶奶千恩万谢地接过袋子,抱着孩子挤开人群往外走,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方言,嘴里不停念叨着“好人有好报”。 她刚走,早就等不及的老乡们立马涌了上来,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话: “方大夫,我这腰间盘突出,疼得直不起身,您给看看!” “大夫,我家老婆子总头晕,吃啥药都不管用!” “我先来的!我先来的!” 周大海赶紧上前维持秩序,扯开嗓门喊:“大伙儿别急!排好队!一个个来!先让老人孩子来!” “书记,我家孩子能先治吗?”这时候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对着周大海问道。 周大海一看,孩子也就两岁左右,当即就招手: “来吧来吧!” 看到周大海都发话了,刚才还想排上来的人,只好在后面等着了。 接着那妇女抱着孩子急匆匆挤到诊台前,怀里的两岁娃娃小脸烧得通红,闭着眼睛哼哼唧唧,小脑袋无力地靠在母亲肩头,脖子和胸口的皮肤泛着不正常的潮红,仔细一看,还布着密密麻麻的细小红点,像撒了把细沙。 “方大夫,您快给瞅瞅!这娃从昨天下午就开始烧,吃了退烧药也不管用,今早起来身上就起了这些红点,还老喊喉咙疼,水都喝不下!”妇女声音发颤,手忙脚乱地想把孩子的衣领往下拉些,好让方言看得更清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