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尤其是02年的那部《英雄》,各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彻底亮瞎了一群电影圈老炮的狗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营销”的魅力。 虽然如此看了张卫平当初的手段有些粗糙和野蛮,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抓住了营销内核。 那就是让所有人先知道你这部电影,然后才会有看不看是事情。 所以每当老谋子的电影要上映的时候,为了博取大众关注,张卫平才会无所不用其极。 当他那些野蛮的营销手段在早期还能用用,但放在现在就有些落伍了。 虽然有些丢人,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好莱坞电影的营销相比,国内的电影营销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因为好莱坞的工业化电影讲究的就是一个严密性。 所以他们每部电影的营销策划,都按照既定的流程来。 显然相比于感觉和经验,好莱坞六大更相信严密的市场调查和信息分析。 因为人会被假象欺骗,但数据不会。 当然,像他们这种一套完备的营销方案,花费自然也不少。 故此早期国内电影人刚接触的时候,曾经颇为不屑。 认为他们太过教条主义了,不懂灵活变通。 对此高飞也也不否认,毕竟国内的电影营销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随意性强一点,但也常常能见到奇效。 但是在操盘了几部电影之后,高飞还是选择学习好莱坞的那套营销模式。 原因很简单。 国内的电影营销虽然有可能带给人惊喜,但是太过依赖主持者的才能了,不具备可复制性。 如果高飞还是当初的那个电影工作室,那没关系。 充其量就一部电影,韩莉怎么样也忙得过来。 但是随着周易影视每年的电影产量逐渐达到3-5部,原来的那套自然也就不适用了。 因为就算是像韩莉这样的工作狂,也不可能在早期的营销框架中同时兼顾五部电影。 因此之故,在韩莉的主导下,后来周易的营销宣发模式也开始逐渐和好莱坞的那套差不多。 当然,学习的过程自然免不了痛苦。 为此周易也交了不少学费,但是在一遍遍摸索学习的过程中,周易也总算是把模式给扭转了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