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话说高飞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准备过来参加《钢的琴》首映仪式的。 虽然这部电影是周易的项目,但是500万的投资实在太不起眼了。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周易眼下正在筹备的网剧《灵魂摆渡》,其预算都要比《钢的琴》多得多。 故此这部电影在高飞看来实在没必要花太多精力。 因为就算票房分文未赚,对周易来说也没有什么。 毕竟周易之所以每年划出1,000万的资金来投资文艺电影项目,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奖项罢了。 甚至说白了,说是拿钱买奖也不为过。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高飞虽然对电影《钢的琴》的票房表现没有太大期望,但是谁让他现在急需一部好电影来洗洗眼睛呢。 所以明明说好不来参加电影首映式的高飞,才会在第2天忽然出现。 然而和《战国》与《白蛇传说》相比,《钢的琴》的首映仪式就要冷清多了。 除了高飞这位计划外的来宾之外,也就只有曾离、胡戈等一众演员的圈内好友到场了。 对此电影的一干主创也没有太失望。 因为他们心里也清楚,文艺片在电影票房上面向来是弱项,所以一开始就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于是在简简单单回答了一番记者采访之后,电影就干净利落的开始放映了。 …… 两个小时后,随着大银幕缓缓亮起。 高飞终于满足的呻吟了一声,好似享受了什么饕餮大餐一般。 或许是因为声音有点奇怪,坐在高飞身边的曾离顿时忍不住面色古怪的打量了他一眼。 因为曾离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他竟然还会想那啥。 难道……他这是看上秦海路? 曾离看向高飞的眼神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与此同时,高飞可不知道自己被误会了,因为他还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有些无法自拔呢。 话说《钢的琴》这部电影,其实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下岗失业的父亲,是如何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 最后他也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终于成功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出生东北的原因,反正相比于其他人,高飞对《钢的琴》这部电影更有感触。 其他地方高飞不知道,但是这20世纪90年代初,那场工人大下岗的潮流,可是影响了东北无数的家庭。 因为作为华夏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实在有太多工人靠着工厂吃饭了。 其实像电影中王千原的妻子小菊那样,因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恋,跟了一个有钱的商人跑了,其实都算是好的了。 在这场下岗大潮中,真正头脑灵活,能找到机会发家致富的终究是极少数。 大部分工人下岗之后,因为大半辈子都待在工厂里,思维习惯都早已经僵化了。 甚至很多人被赶出工厂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赚钱。 有厂子效益不错的,有补偿金发的倒还好,多少能撑过那段最艰难的过度时光。 但是如果碰到那种财政情况极度恶劣的,或是某些领导胃口比较大的,那么工人下岗也就下岗了。 大半辈子的贡献,最后三瓜两枣也就打发了。 那真是泪都流干了,哪里还顾得上脸面! 而且你还别觉得他废物,认为有手有脚的怎么都能活,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 因为那个时候有手有脚的闲人太多了,就算是卖苦力都有一大帮人抢着干。 偏偏在这种时候,还有一大家子等着钱养活呢。 你让他们怎么办? 除了卖身还能怎么办? 因此之故,高飞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电影大加赞赏,反而忍不住对导演张勐抱怨道: “你这轻描澹写的挠痒痒呢?” “有那么多现实桉例,你就只想拍这个?” 或许是爱之深,故此才责之切。 但是此举看着其他人眼里就不同了,一些不了解高飞的人甚至还以为导演张勐得罪了他,或是他在故意难为人呢。 不过转念一想他们又觉得不对。 毕竟如果导演得罪了高飞,他压根就不可能投资这部片子才对。 只是面对高飞的苛责,张勐倒是隐约明白了些什么。 于是只见他顿时脸色无奈的颓然道: “我也想往深里拍,可是他们不批啊!” 说到这里张勐脸上满是憋屈,忍不住骂了句脏话。 但是却已经没有谁在意了。 毕竟戴着脚镣跳舞就是这样,就算再憋屈你也得受着。 见此情形,高飞忽然感觉无比的操蛋。 不错,面对好来坞的入侵咱们是应该大力发展商业电影不假,但也不用矫枉过正、非此即彼呀! 为什么某些领导偏偏就喜欢一刀切和走极端呢? 在高飞看来,如果说华夏电影市场如果全都充斥着好来坞电影代表着我们电影人的失败的话。 那么倘若有朝一日,电影院里全都充斥着《战国》和《白蛇传说》这样的电影,而无《钢的琴》这类片子的立足之地。 其实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败。 无他,道德沦丧尔!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