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两种都属于运气好。 运气不好的,茫茫草原之上,无数死法等着你! 就算侥幸没死,沦落成草原野人之后,和野兽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赵破奴就属于运气好又差了那么点意思的。 这小子道德底线挺高,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打劫里寨,更不愿做顶替死人身份的事儿。 只好孤身一人在草原上打猎,偶尔去小型部落里偷点东西。 最后还是没能躲过,在一次打猎时被赵信亲手抓住! 当时赵信刚刚重归匈奴,被伊稚斜封为自次王,并给了几百个匈奴部落和上千个附属部落作为赵信的“封地”。 赵信志得意满的同时,又急缺能够信任的心腹。 正巧发现赵破奴身手不错,是把骑射的好手,在打仗上居然也有那么点天赋。 又是孤身一人,在草原上无依无靠,于是干脆将其收为手下! 赵破奴当时饿得只剩下一口气,求生的本能加上赵信一口流利的汉话让他放下戒心,选择了归顺。 后来在一次镇压不服从赵信军令的部落的行动中,赵破奴因为英勇善战被提拔为百夫长,成为赵信的亲军。 再然后赵信为了巩固威望,不断镇压、抢掠周围不愿归顺匈奴,或者因为汉朝的军事优势开始出现动摇的部落。 赵破奴屡屡立功,到了现在,已经是一名万夫长! 赵信为了笼络于他,甚至给了赵破奴几万个牧民,让他自己组建部落,就守卫在他赵信的王帐周边。 还给了十几个匈奴部落,和上百个附庸部落给赵破奴使唤。 不可谓不用心! 就连赵信手下其他的匈奴、乌桓等部落的大将、首领,也都因为赵破奴的作战勇猛,为人又豪爽,早就把他当作了真真正正的匈奴勇士。 和那些降匈奴的汉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待遇!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赵信在有意培养另一个“中行说”,作为他在匈奴的左膀右臂! 按理说优待至此,赵破奴又是因为汉朝酷吏的才不得不流亡草原,应该从此对匈奴忠心耿耿才对。 可恰恰相反! 赵破奴完全是因为赵信本人的恩义,才一直留在自次王的部落序列当中,依旧认为自己是个汉人! 对于自次王赵信,与其说是“忠”,还不如说是“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