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学者们天然带有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 法比奥对于陈大跃的行为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懑。 他在信中极尽自己最能表达情绪的语言,向陈大跃表示痛心。 当陈大跃满怀期待地打开邮箱,准备接收法比奥的“没问题”的邮件的时候,却收到了法比奥一篇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质问信。 陈大跃只有满头的问号。 我什么都没说呢,怎么法比奥就已经脑补了这么多东西了? 陈大跃在办公室里皱着眉头看着法比奥给自己的回信。 这封回信,通篇都是情绪,没有半点客观技巧。 “法比奥是怎么搞的?” 陈大跃很是不满。 自己当时和法比奥认识的时候,并没有看出来法比奥对于华夏国内的情况有这样的偏见。 其实陈大跃这一代人在留学的时候,倒是会经常性地遇到歧视和排外。 在主流的学术圈,对于华夏人,特别是华夏籍的学者,态度是很明显的。 想要拿奖很简单,加入西方学术圈,那你的任何成果成就,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拿到奖项,这样更能够彰显出西方学术圈的正确性。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而华夏人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伴随着华夏在国际的地位和国力在不断地变化的。 或许有人能够发现。 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在21世纪的头十年,国内的学者想要获得国际学术圈的认可,难度是极大的。 学者们哪怕是做出来成果,也依旧很难拿到国际奖项。 这就导致了学术成果很是难得。 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顶尖学子在走向学术道路后,最终会选择外出。 零几年时。 慕外月圆,这样的论调不在少数。 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西方把持学术圈话语权,会让一部分人选择留下。 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不过,在外的学者不代表没有爱国人士。 就像李和杨,最后也选择了回国。 可其中门道,是非对错,争议繁多。 只不过,这也是局限于09年。 再过几年,形势就大有缓和。 特别是在2012到2018年期间,华夏的国力飞速上升,国际形势特殊。 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仅在外交,在各种世界奖项上也可见一斑。 2012年至2018年期间,华夏学者在国际拿奖和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势态。 在此时2009年的时候。 能够发一篇SCI论文,哪怕是对于一名普通的教授来说都是职称评选的关键支撑。 但等到十年后十几年后,SCI论文甚至在华夏会沦落为本科生的玩物。 想要打破西方学术界的傲慢与偏见。 只有两种路线。 要么就是用绝对的学术实力,成为他们完全绕不开的通天之柱,所有学习这个学科的人都必须朝着这位学者三叩九拜,自然也就没有人敢拿那些东西出来说事。 要么就是用绝对的火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