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此刻。 匈奴右部兵马北调,对西域的控制力降低,善于掂量的各国国主就有了反应,最先有动静的是疏勒国国主。 馆舍内。 护卫匆匆来报:“中郎将,国王刚刚遣人来,说是邀你用宴!” “呵。”张骞闻言看了左右一眼,笑道:“都是聪明人,看来我们的进展会更顺利一些了,没准能提前归国。” “哈哈哈哈!” 一众使团成员尽皆开怀大笑。 有道是,弱国无外交,强国无阻碍,大汉兵锋强盛带来的好处,他们这些做使臣的体会最多。 扬我国威,这句话不仅仅是某些臣子挂在嘴边的套词,它也拥有着很沉重、很激昂的实际意义! 之后数日。 疏勒国国主一改之前避而不见的态度,与张骞相谈甚欢,日日宴请。 西域其他诸国的君王,不管以前张骞有没有拜访过,也不管以前给过张骞什么态度,现在都重新派了使者前来。 而且…… 说话一个比一个好听! 便是在这种相谈甚欢的氛围下,很多停滞的议题被再次摆上桌面,并且快速通过。 “博望的侯希望我们派遣使臣与你一同东归,去拜见你的国王?没问题!” “伱还想购买顶级良驹?两百匹!?” “不不不,博望的侯,念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多五十……八十匹!不能再多!” 夹杂在怪异称呼、怪异的腔调中,张骞完成了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过程。 使臣谈判嘛。 国威是底气,真正的交锋还是得落于嘴上,好在一切进展顺利。 没多久,好事接踵而至,持续了数年的乌孙内乱有减缓趋势,乌孙首领猎骄靡准备派遣使者,与张骞一同归汉。 小邦小国派遣使者,攀附、示好大汉的意味居多,而乌孙遣使与他们不同。 乌孙人,考察大汉实力的成分居多! 毕竟。 乌孙人也有反抗匈奴人的实力,他们得真正看一看大汉,如此方可下定决心。 春意盎然时,逗留在疏勒国的张骞等回了自己的副使,他周旋于西域诸国,使团副使则于同一时刻,西出。 依次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元狩七年的……张骞还不知皇帝改了年号,仍在用之前的元狩纪年。 总而言之吧。 这一年的春季,使团终于踏上了东归的旅途!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