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方言与西医的交锋(二合一章)-《重生1977大时代》


    第(2/3)页

    这时候一个西医代表站出来,对着方言说道:

    “方主任,我还有些问题想要问问。”

    很好,有人站出来提问就行了。

    而且这次不是奔着沈占尧去的,而是对着方言来的。

    “请说!”方言抬手示意。

    “我们不是抵触推广,只是作为西医,还是想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这个下瘀血汤里的大黄、桃仁、蟅虫,到底是通过什么科学路径影响狂犬病毒的?是抑制病毒复制,还是破坏病毒结构,或是调节了免疫系统?如果只知道‘能治’却不知道‘为什么能治’,我们在临床应用时,心里还是没底。”

    他的话一出,不少西医代表纷纷点头。

    “中医的“瘀毒”理论能解释疗效,却没触及西医最关心的“分子机制”,没有明确的科学路径,推广时总怕有未知风险。”

    “而且我们担心个体差异!比如同样是青壮年患者,有人有高血压、有人有胃溃疡,按‘三级量化原则’调整剂量后,会不会和基础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这些都需要科学数据支撑,不是靠经验就能完全规避的。”

    方言就知道肯定有这种人。

    他接过话筒,看向提问的西医代表,说道:

    “您的问题非常关键!目前下瘀血汤抗病毒的具体分子机制,确实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但话说回来了,张福从抗原阳性到全阴的化验单,已经用现代医学语言证明了疗效,就像当年青霉素治愈感染时,人类也并不完全清楚它的分子结构。”

    他指向展板上的数据图:

    “从中医角度看,大黄、桃仁、蟅虫协同打通了‘瘀毒外排’的通路。结合现代医学理解,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神经组织炎症、激活机体自身清除能力实现的。张福治疗中CRP指标下降与抗原转阴同步,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方言话锋一转,语气更务实:

    “关于个体化用药,三级量化原则已包含基础病调整方案。比如胃溃疡患者用大黄时必配甘草护胃膜,高血压者禁用黄酒冲服。我们正在建立配伍禁忌库,后续联合药理所开展相互作用筛查,整理好的数据会向所有推广单位公开。”

    最后,他看向全场西医代表:

    “机制研究需要时间,但患者等不起。协和愿公开张福的全部治疗档案供各位分析。就像李部长所说,医学的进步,始于对生命的敬畏而非完美的理论。这个方子或许还不完美,但它能救人命。在座各位若愿共同完善它,才是医学真正的进步!”

    西医代表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把目光投向其他人。

    这时候另外一家医院的西医代表站起来,说道:

    “方主任,您说的‘疗效优先’我们认同,张福的病例也确实有说服力,但作为药理研究人员,我还是得把顾虑说透,如果不清楚分子机制,我们连‘不良反应预警’都没法精准设计。比如蟅虫的提取物里,是否有影响肝酶代谢的成分?要是患者同时在吃降脂药、降糖药,会不会引发血药浓度异常?这些不是‘等得起’的问题,是用药安全的底线。”

    他身后的一家西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也补充道:

    “我们急诊每天要面对各种合并症患者,如果遇到个狂犬病发作的老人,还同时有心衰和肾衰。按‘三级量化原则’,老人剂量要减三成,但减完之后,药效会不会不够?要是毒没排出去,反而加重了器官负担,这个责任谁来担?经验能覆盖大部分情况,但极端病例的风险,必须靠科学数据兜底。”

    “虽然我这个是假设,但是这个情况不是没可能发生的。我们不是要‘完美理论’,但至少要知道‘风险点在哪’。”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道:

    “对啊,这事儿要是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方言接过话筒,目光扫过提问的西医代表:

    “各位的顾虑正是推广的关键,我们需要更多数据完善规范!但请允许我分三点回应。”

    “第一,机制研究已在路上。蟅虫抗病毒成分的分离鉴定、大黄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等课题,已列入中医研究院重点攻关计划。三个月内会有阶段性报告向各医院通报。”

    “第二,风险控制有章可循,就像沈大夫治怀胎四月的患者,大黄从二两减至半两,加阿胶护胎,全程监测胎动。这种‘重护慎攻’的思路,完全适用于合并心肾衰竭的老人,我们已制定‘攻补平衡量表’,会后即刻分享!”

    “第三,责任归属本质是医者担当!当市二院和防疫站对张福说‘回家准备后事’时,是中医接住了这条命!现在各位担忧‘减量后药效不足’‘肝肾负担加重’,但若因畏惧未知风险而不用此方,等于亲手掐灭患者最后的生机!”

    他拿起张福的痊愈报告高高举起:

    “协和敢公开承诺:凡按三级量化原则规范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者,我院专家组全程兜底!但有个前提,请各位先迈出这一步,把方子用在病人身上!医学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纸上谈兵,而是靠我们挽起袖子,共同在临床实践中趟出一条路!”

    这话说完后,立马又有人站出来说道:

    “方主任,您说‘专家组全程兜底’,但按现行规范,任何新疗法推广前,都得有‘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比如万一出现肝损伤,用什么药拮抗?出现严重低血压,补液量和升压药剂量怎么定?这些不能只靠‘专家组临场判断’,得有书面化的操作流程,不然基层医院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没法快速应对。”

    方言知道今天可能有困难,但是没想到又卫生部领导站台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问题。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

    “各位的顾虑,我非常理解,这也是对患者负责,同样正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契机!至于书面化应急预案,我其实已经整理好了《下瘀血汤临床风险应对指南》,其中明确列出三条核心预案。”

    “第一,肝损伤预警:用药前需查肝功(以黄疸指数、转氨酶为主),若指标异常,立即停蟅虫,用甘草绿豆汤解毒,重症加服肝泰乐。”

    “第二,循环衰竭应对:对心衰患者出现血压骤降,按‘一补二升三护’原则,缓慢滴注复方氯化钠溶液200-300ml,联用参附注射液升压,同时以黄芪60g煎汁护心脉。”

    “第三,喉痉挛急救:若痉挛加重,速刺人中、合谷穴,灌服芍甘汤(白芍、甘草)缓解急症。”

    方言说完后,刚才提问的人都愣住了。

    没想到方言还真有准备。

    这家伙是人吗?

    这时候方言他举起手中的预案草案向全场示意:

    “指南后续将送达各医院!但医学没有万能手册,就像沈大夫治孕妇时,发现腹痛立即手诊胎动调整药量,临床永远需要医者临场判断!协和专家组24小时待命支援,但前提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