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方言三次强调“不是个人功劳”,把广州教授、华侨专家、年轻研究员一一提及,甚至主动放大广州团队的贡献。 这种不贪功、重协作的格局,恰好契合军队看重的团队精神。 最让高层动容的是其“转化能力”。 他基本上把古籍里的“瘴疠防治”变成战士能看懂的流程图,将华侨偏方升级为“三分钟速记口诀”,这种“把老祖宗智慧转化成战地生存力”的务实思维,让中医从“传统医学”变成了可直接纳入后勤体系的“战备资源”。 一本书的内容,被他讲解的非常清晰。 当方言说出“中医能上战场”时,前排军官们的掌声里,藏着对“新战力补充”的期待与认可。 简言之,这个年轻人用数据说话、用案例立论、用情感聚力,既展现了中医的实战价值,又透出与军队精神高度契合的担当。 他们也看的出来,这是一个懂战略、重执行、知敬畏的可塑之才,更是中医走向战备体系的最佳“摆渡人”。 当方言走下来,坐在台下的邓铁涛教授深吸一口气,准备起身走向主席台接替发言时,这片由上千名军人用掌声汇聚成的海洋仍在翻滚沸腾,势头丝毫未减。 这让邓铁涛第一次感觉到讲话有些压力了。 方言这年轻人的珠玉在前,让自己发挥起来有点恼火了。 “加油!”方言压低声对着邓铁涛说了一句。 邓铁涛点了点头。 接着方言落座,周围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黄教授,刘教授,司徒教授压低声对着他说道: “把‘瘴疠防治’改成流程图,这招太高了!” “我活了六十多年,头回见讲中医能让这群硬骨头军官红眼眶。” “你没说那些阴阳五行,就说‘三分钟速记口诀’,就冲这点,比多少专家讲得都实在!” 方言笑着摆摆手,指了指台上,这会儿的邓铁涛已经要开始讲话了。 相较于方言讲话,邓铁涛就显得中规中矩了,像是讲课一样,是学院派的务实风格,聚焦实战做了一些阶段性的总结,比如岭南团队的专属经验,医疗队架构创新,最后升华命题,标准共建提案落实战地中医协作体系。 十分钟的讲解后,掌声再次响起。 只不过确实没有方言讲完那么激烈。 不过也达成了演讲目标了,因为方言二十分钟的铺垫后,邓铁涛不用费什么力气,讲出来的内容就自带说服力,刚才方言已经把他们捧得够高了。 说起来也就更好的让人接受了。 接下来中医专场顺利结束,然后继续往后面推进会议流程。 大会主持会议的领导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中医提议如医疗队派遣、书籍配发给予初步回应。 然后就是其他议程了,工作报告、防务分析,等到会议一直开到了上午十一点四十,领导宣布上午会议结束,所有人员统一去就餐,下午是各部门的具体表彰环节。 方言他们当然也在其列。 这大会一散场,总后勤的领导就叫上了方言他们,和谢老他们一起去这边的宴会厅吃饭。 中午十二点,京西宾馆最大的宴会厅。 西北角位置,方言他们落座。 方言这时候才第一次和总后勤的领导认识。 这位坐在他们一桌的,是和他们直接对接的总后勤的卫生部部长——秦开远秦部长。 他五十多岁,国字脸,左边眉骨有一道疤痕,脸上法令纹很深。 这个人指节关节粗大,方言感觉应该是个练家子。 在谢老介绍下认识后。 他就对着方言说道: “方大夫,今天上午的演讲真好啊!” “你在台上说‘三分钟速记口诀’时,我旁边的作战参谋直接把笔记本拍在桌上他们去年在南边山里,三个兵因为记不住药方剂量差点出事。” 方言刚要开口,谢老先笑了: “秦部长这是给你们提需求呢。战士们要的不是药典,是能刻在脑子里的救命符。” 秦开远给方言倒了一杯茶说道: “《南洋本草通诠》我连夜翻了半本,都挺好。但我提个意见……” “您说!”方言说道。 秦开远说道: “能不能给侦察兵搞个巴掌大的塑封版?揣在迷彩服口袋里不怕雨林潮气。战士反应手册总被雨水泡烂。” 方言一怔。 “小型化的书,我们已经在让出版社印刷了,但是塑料膜还需要联系下京城的塑料一厂。” 从核心材料来看,聚氯乙烯(PVC)薄膜在1978年已属常见工业产品。 方言他们的几个工厂就有这些要求,合作方塑料厂应该可以提供对应的生产要求。 在加工工艺上,手动塑封设备也就是热合机在70年代的印刷厂、包装厂并不罕见,虽无现代自动化生产线,但通过人工操作,将薄膜与纸张热合密封完全可行。 不过受限于设备功率,批量生产时可能存在边缘密封不均的问题,需要技术工人逐件检查。 这是“手工业辅助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如果要提高效率,还得从国外进口才行。 这时候方言感觉到了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具象化了。 方言往前倾了倾身,说道: “待会儿吃完饭我就联系一下出版社和塑料厂。” “不过塑料厂要是赶不及,可以先用桐油浸过的牛皮纸应急!我看南洋书籍里面记载,以前包盐巴都用这法子,防湿效果差些,但三天内肯定坏不了。” 秦开远想了想说道: “那双管齐下!塑封版供侦察兵,牛皮纸版先给大部队配发,正好让医疗队在前线试试两种材质的耐用度,下个月就能出对比报告。” 方言点了点头,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