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人就是害怕没有希望,方言现在又给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方言这时候,已经快速的写好的病人的各种症状和辨证的结果,接着开始写治疗方案了。 第一阶段,需要做针灸和吃药。 方言先写的处方: 第一阶段药方,涤痰化瘀、开窍醒神 组方: 节菖蒲10g:化湿开窍,醒神益智; 郁金12g:活血行气,清心解郁; 丹参15g:活血通络,改善脑部微循环; 川芎10g:上行头目,祛风止痛; 半夏10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茯苓20g: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大剂量强化祛湿); 地龙6g:通络搜风,化瘀开窍(虫类药增强通络力); 全蝎3g:息风止痉,攻毒散结; 远志10g:安神定志,化痰利窍; 桂枝5g: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甘草3g:调和诸药,顾护脾胃。 和刚才一样,他还写上方解。 痰瘀同治用节菖蒲、半夏化湿痰,丹参、川芎、地龙破血瘀。 全蝎、远志协同开窍,改善神志、开窍醒神。 茯苓、桂枝健脾温阳,防止祛邪伤正,通络固本。 接着方言又写了针灸的方案,这个方案组成给一旁的袁青山都看愣住了。 因为方言写了五组。 第一组醒脑开窍: 百会(督脉):升提阳气,醒脑益智,改善神志不清、痴呆。 四神聪(经外奇穴):位于百会周围,调节脑络气血,增强脑部代谢。 神庭(督脉):安神定志,缓解精神躁动、自言自语。 第二组活血化瘀: 膈俞(膀胱经):血会膈俞,活血化瘀,改善脑络瘀阻。 血海(脾经):活血通络,配合膈俞增强化瘀效果。 太冲(肝经):疏肝理气,行气化瘀,缓解肝郁气滞。 第三组化痰祛湿: 丰隆(胃经):化痰要穴,清除痰浊壅阻。 阴陵泉(脾经):健脾利湿,促进水湿运化。 第四组健脾固本: 足三里(胃经):补益脾胃,增强正气,防止祛邪伤正。 三阴交(脾经):健脾祛湿,调和肝脾肾三脏。 第五组调节气机: 内关(心包经):宁心安神,改善神不内守。 合谷(大肠经):通调气机,与太冲配伍为“开四关”,疏解气滞。 写完过后,方言还写上了,针刺手法: 百会、四神聪、神庭:平刺轻捻,以通调脑络为主,患者神志敏感,避免强刺激。 丰隆、阴陵泉:提插泻法,强化化痰利湿作用。 膈俞、血海:捻转泻法,增强活血化瘀效果。 足三里、三阴交:补法,健脾扶正。 袁青山忍不住对着方言提醒到: “方哥,一次十二针啊!要不……用程老的一针通百窍?” 他就是隐晦的告诉方言,这套针下去,会不会多了点? 毕竟这个张小姐的身体状态不好,十二针同时施治,尤其膈俞、血海等泻法穴位,很可能过度调动气血,对虚弱的患者造成“耗气伤正”的风险。 传统中医有个“量体裁衣”原则,这里面针对张小姐这种,一般来说应该虚则少针。 也就是说一般在治疗体虚患者时,通常精简穴位,避免过度干预。 袁青山认为十二针违背“少而精”的用针原则。 况且方言是会程老的一针通百窍的,但是他非要用这种办法。 这就让他有点想不通了。 张重和他老婆没听懂,不过还是看向方言。 而方言听到袁青山隐晦的提示,则是对着他指了指之前写的处方,说道: “这次是先喝药再下针。” “张小姐的病机复杂,所要多靶点治疗,单纯“一针通百窍”无法兼顾痰瘀湿的交互影响,需通过多组穴位醒脑、化瘀、祛湿、健脾、调气机形成合力,这与药方中节菖蒲、丹参、地龙等药物的多靶点作用一致。” 袁青山一怔,然后这下明白了过来。 方言的意思是,这十二针都是为了和前面的药打配合! 十二针集中在“涤痰化瘀、开窍醒神”,与药方中的虫类药破瘀、开窍药形成呼应,力求快速疏通脑络。 顿时他闹了个大红脸,刚才光顾着看针了,根本没想到前面的处方居然是配合的。 而且一针通百窍还有这种弊端,他也是不知道的。 看来还是实践少了。 本来以为是方哥走神犯错了,结果是自己闹了个笑话。 方言这时候对着他说道: “传统少针原则多用于纯虚证,而张小姐属“虚实夹杂”也就是痰瘀湿实邪加脾虚,所以需攻补并施,十二针是我权衡后的选择。” “不过你能够提醒我,也不错!” 方言最后还对着袁青山做了肯定。 他其实还挺喜欢袁青山这种人的,在发现有问题的时候,敢于提醒,而不是什么都不说,而且他提醒的也是点到即止的那种。 已经算是很有分寸了。 另外一点方言没有说出来,其实这段时间也是张小姐的治疗窗口期。 张小姐她的脑络瘀阻尚未完全固化,也是就瘀血未“凝固”,方言必须抓住时机以多针强效疏通,避免病情迁延。 而且正好这会儿张小姐也是正气未竭,虽体虚,但脉弦涩提示气机尚能推动瘀血,吞咽功能、刺激反应保留脾胃未败,具备承受多针治疗的基础。 要是错过了这个窗口期,方言再想要治疗,那就真的难了。 所以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才是方言要使用足足十二针的理由。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晚点还有加更。 第(3/3)页